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九岁时书,是其晚年代表作之一。书法整体气质清丽雅洁,秀蕴婉畅,如美女婵娟,不胜罗绮。其点画以外拓为主,笔断意连。看似柔软,其实坚刚;貌似细瘦,其实丰腴。其字形以修长为主,婀娜多姿。其结字善变,上承下覆,左低右高颇为明显。临写时要仔细体味褚楷流动笔致中的行书笔意,注意结体不能过于萧散,书写速度不易过慢,要将单字内各点画连贯书写,一气呵成。
    【查看详情】
  • 倪宽赞
    《倪宽赞》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而明代詹景凤《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有影印本行世。
    【查看详情】
  • 伊阙佛龛碑
    《伊阙佛龛碑》它是贞观十五年(641)十一月褚遂良四十五岁时所书,碑文为岑文本所撰。这是魏王李泰为他的母亲长孙皇后所立。能为长孙皇后书碑,可见褚遂良在唐代初期的书法界中,地位是何等的高了。虽说是碑,实际上却是摩崖。它与碑一样,都是为歌功颂德而存在的。两者功用相同,在创作时却面对着不同的环境:一个是光平如镜,而另一个则是凹凸不平,书写的环境也不会那么优游自在。于是,摩崖书法的性格特征也就不言而喻:因无法近观与精雕细琢,于是便在气势上极力铺张,字形比碑志大得多,舒卷自如,开张跌宕。正是在这一点上,摩崖书法所具有的魅力,像汉代的《石门颂》、《郙阁颂》、《西峡颂》以及《开通褒斜道刻石》,它们的大度、自然、拙朴,即使是如《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等真正的碑志精品也无法比拟。著名的“龙门造像题记”以及在山东平度县青杨东北的天柱山摩崖石刻,其气度之开张,韵致之飞扬,都可以视为典型的摩崖书风。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正是这样一种美的延续。《伊阙佛龛碑》刻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内。宾阳洞位于龙门山的北部,南北中三洞并连,中洞于北魏景明元年(500)着手凿削。这个浩大的工程动员了八十万人,历时二十四年,在正光四年(523)完成。洞壁上刻有本尊释迎牟尼和两胁菩萨,天井雕有莲花宝盖以及飘逸的十人伎乐供养天人像,另外,洞口内壁有“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等四种大型浮雕。宾阳洞的南洞与北洞在北魏时开始营造,唐初完成,《伊阙佛龛碑》就刻于此时。它与北魏雕像的秀骨清像之风极为吻合。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论到南北朝文学的差别时说:“江左官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引申到书法之中,褚遂良的这个《伊阙佛龛碑》,正是重乎气质之表现的,而不是他晚年的“清绮”之美。
    【查看详情】
  • 雁塔圣教序
    凡二石,分嵌于陕西西安市大雁塔下南门东西两侧龛间。前石刻序,楷书二十一行,每行四十二字;后石刻记,楷书二十行,每行四十字。刻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