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书法艺术馆!
推荐国画Recommended Chinese painting
查看更多
  • 丧乱 二谢 得示三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墨迹(响拓本)。纸本(白麻纸)。《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现日本皇室收藏有一件摹本,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长28.7厘米,横63厘米,共八行62字,据考证早在圣武天皇之时便已传入。经过中国和日本专家联合研究,判定其为唐朝根据梁代徐僧权藏本的押缝原样双勾填墨的摹本。其上释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丧乱帖》八行,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丧乱帖》流落日本1300多年,一直藏于深宫之内,从未示人。《丧乱帖》上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中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此帖确是唐代传入日本的,至于是否与鉴真有关,尚无任何证据。《丧乱帖》为包括《二谢帖》《得示帖》在内的誊写于一纸的三件王羲之手札,今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凡尚藏馆。《丧乱帖》早在我国唐代已流入日本,久为皇室所藏。据帖上所钤三方“延历敕定”朱文印可知,此帖在桓武天皇(公元737-806)时代已被延历内府收藏。延历正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至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间。因此,《丧乱帖》早年流入日本的直接原因,极有可能与当时日本国派出“遣唐使”的历史事件相关。
    【查看详情】
  • 兰亭序神龙本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查看详情】
  • 《寒食诗帖》连黄庭坚跋
    《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谪居黄州后的代表作。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但觉萧瑟难受,隐藏着他贬谪黄周后抑郁的心绪。始则漫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怆,字字含泪。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全篇布局疏密有度,山谷在帖后跋中赞誉级高:文学性上,认为“尤恐太白有未到处”;书法艺术上,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查看详情】
  • 寒食诗帖
    《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谪居黄州后的代表作。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但觉萧瑟难受,隐藏着他贬谪黄周后抑郁的心绪。始则漫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怆,字字含泪。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全篇布局疏密有度,山谷在帖后跋中赞誉级高:文学性上,认为“尤恐太白有未到处”;书法艺术上,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查看详情】
最新国画Latest Chinese painting
查看更多
  • 丧乱 二谢 得示三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墨迹(响拓本)。纸本(白麻纸)。《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现日本皇室收藏有一件摹本,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长28.7厘米,横63厘米,共八行62字,据考证早在圣武天皇之时便已传入。经过中国和日本专家联合研究,判定其为唐朝根据梁代徐僧权藏本的押缝原样双勾填墨的摹本。其上释文为:“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丧乱帖》八行,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丧乱帖》流落日本1300多年,一直藏于深宫之内,从未示人。《丧乱帖》上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中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此帖确是唐代传入日本的,至于是否与鉴真有关,尚无任何证据。《丧乱帖》为包括《二谢帖》《得示帖》在内的誊写于一纸的三件王羲之手札,今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凡尚藏馆。《丧乱帖》早在我国唐代已流入日本,久为皇室所藏。据帖上所钤三方“延历敕定”朱文印可知,此帖在桓武天皇(公元737-806)时代已被延历内府收藏。延历正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至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间。因此,《丧乱帖》早年流入日本的直接原因,极有可能与当时日本国派出“遣唐使”的历史事件相关。
    【查看详情】
  • 兰亭序神龙本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查看详情】
  • 《寒食诗帖》连黄庭坚跋
    《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谪居黄州后的代表作。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但觉萧瑟难受,隐藏着他贬谪黄周后抑郁的心绪。始则漫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怆,字字含泪。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全篇布局疏密有度,山谷在帖后跋中赞誉级高:文学性上,认为“尤恐太白有未到处”;书法艺术上,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查看详情】
  • 寒食诗帖
    《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是苏轼谪居黄州后的代表作。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但觉萧瑟难受,隐藏着他贬谪黄周后抑郁的心绪。始则漫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怆,字字含泪。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全篇布局疏密有度,山谷在帖后跋中赞誉级高:文学性上,认为“尤恐太白有未到处”;书法艺术上,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查看详情】